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皇冠hg1118 > 新闻动态 >

闰六月十八有门道,秋季养生"3要3不要",别忽视_闰月_日子_农历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1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今年的农历有趣得很——2025年闰六月十八,落在公历的8月11日,恰是立秋后的第五天。闰月本就稀罕,一年不常有,偏偏撞上初秋头,平添几分耐人寻味的意味。老人常说:“闰月多一月,人情添一分。”农历闰月像为日子加的一个“缓冲垫”,农事、家事、节俗似乎都能慢慢来,不必慌着赶。立秋一过,人们嘴里虽说“秋来了”,可太阳还兜着圈子烤地面,这时候的秋更像是盛夏的尾声,风里刚刚带了点凉意而已。

闰月在农历里,是为了让阴历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对齐。按着古人的算法,十九年中大约要加七个闰月,闰在哪个月并不固定。今年加在六月,就有了“闰六月十八”这个特别的日子。民间俗语里说,闰六月多半是个“长夏”,暑意久久不退,所以一些秋令的风俗也会和暑热混起来,别有风味。一个有趣的细节是,江南早年有“闰月请闰客”的说法。家中过闰月,要多宴请一场,把亲友在人情上“闰”得更紧密;北方则有“闰月不嫁娶”的规矩,怕“多一月,拖一年”,寓意事情不顺利。古诗中也能觅着类似的心境。宋人陆游说:“秋来未觉凉,长夏犹依旧。”这样的诗句,在闰六月读来,真是合时合景。气候迟迟不凉,人心也学会了等,等一阵风,等一场雨,也等一番果实累累。

展开剩余77%

时令里的家常食物

过了立秋,虽说热气仍在,但餐桌上已悄悄换了模样。一些带着秋意的食物,既顺时应季,也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口味记忆。

鲜藕:新藕出水,脆嫩爽口。它在民间寓意清白圆满,也像一段刚成的好日子,没有疤痕。家常法是藕炒木耳,藕切片略焯水,与泡发的木耳快炒,加点蒜末、酱油,爽脆开胃。

毛豆:夏末秋初毛豆饱满,是下酒的好伴侣。寓意丰收,翠绿惹人。做法简单:毛豆加八角、花椒、盐煮透,晾凉即食,适合院子里唠嗑时端上一碗。

南瓜:此时南瓜口感糯甜,象征着日子金黄圆满。煮南瓜稀饭是许多地方的传统,把南瓜切块和大米一同入锅,小火煮到米烂瓜糯,香气四溢。

秋梨:早熟的秋梨水分足,带着微微的凉意,是市井集市的秋天味道。切片生吃,或加少许冰糖炖,都是清甜可口的享受。

芝麻:新芝麻收成不久,炒香后磨成芝麻酱,蘸馒头、拌面条,满嘴都是秋天的香。

秋季养生的“3要”

一要添点“早凉”。闰六月的尾声虽热,但清晨已渐凉。早上适当出门走动,感受日夜温差,能帮身体慢慢适应秋的节奏。二要换个口味。由清淡适口的夏食,过渡到稍温润的秋食,如多用炖煮代替煎炸,让胃口顺季节过渡。三要收心。古人云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,秋是收的季节。少奔波多静坐,安顿情绪,为一年收好尾。

秋季养生的“3不要”

不要贪凉。虽说暑热未尽,但夜里温差已出,睡觉时莫图痛快开窗对风吹,也别赤脚踩凉地。不要暴晒。秋阳看似柔和,但中午的热还够烈,在田间或街市久晒,容易让人虚乏。不要急躁换装。从短衫骤换厚衣,或反之,都让身体措手不及,应循序渐进添减衣物。

这些宜忌,不仅是“老黄历”的规矩,更是生活经验的沉淀。比如村里王婶,前些年一到立秋就以为天凉,急着换上厚布衫,不出三天就闷得满身痱子。从此她懂了,季节交替,要像煨汤一样慢慢调火候。

转眼便入秋,闰月的余韵还在。我们行走在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的格局中,偶遇一个闰月,便好似日子多了条私密的小径,可以多看一眼风景,多说几句闲话。文化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,而是端在饭桌上的一碗汤,是街角邻居的一声问候,是农历上那一行闰月的标记。“日子就该像煮粥,能急火猛煮,也能小火慢熬。”愿我们在变化的岁月中,学会顺势而为,也学会珍惜闲暇的光阴。

发布于:安徽省

Powered by 皇冠hg1118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